美中貿易戰原本促使企業把供應鏈移出大陸轉向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但新冠變種病毒來勢洶洶,使得東南亞疫情持續惡化,越南、馬來西亞、印度都出現大量工廠停工。
眼見中國大陸控制得宜,部分專家預測制造業可能扭轉出走趨勢甚至回流,但是中國大陸有那么容易回歸嗎?
1、馬來西亞疫情失控,芯片供應鏈中斷
央視新聞報導,馬來西亞9日發布數據,在過去24小時新增確診10972例。因疫情嚴重,馬來西亞自6月開始在全國范圍實施“全面封鎖”,目前已有數十家電子產業鏈企業被迫停工。
研報指出,馬來西亞的半導體封測占全球份額的13%,全球有50多家半導體企業在馬來西亞有投資。此次封城,諸多廠商受影響
2、扶不起的“阿斗”,越南的世界工廠夢破滅
越南本輪疫情自4月底暴發以來持續蔓延,19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高達4195例,鑒于疫情趨緊,越南政府對包括胡志明市、同奈省在內的19個省市進行“封城”。部分廠商紛紛停工,引起行業動蕩。
Inter:7月13日起,胡志明市進入為期兩周的封城,英特爾在西貢高科技園區的IC封裝及測試工廠受影響停工。據悉,英特爾此次有約8000名員工受影響。
3.印度錯失“世界代工廠”最佳良機
據印度衛生部2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在過去24小時內,印度新增確診病例30093例,半導體企業也受到了疫情的影響。
目前印度十大半導體產業公司都是芯片設計為主。由于長期的給歐美“打工”,印度培養出一大批芯片領域人才。以著名的“印度硅谷”班加羅爾為例,這里不但是全球范圍的“計算機軟件外包基地”,同時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設計中心之一。
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許多跨國公司將供應鏈移出中國,轉向印度、越南等國家。有經濟學家分析認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亞洲某些地區復燃,可能會導致供應鏈回流中國。
今年5月,臺廠在一場臨時董事會議上決定,擴建南京工廠,要將28nm芯片制程,全搬到南京。
臺廠看好大陸半導體市場成長快速,臺廠在大陸業務過去五年的年復合成長率已超過50%。且在過去幾年,大陸已逐漸發展出較完善的半導體供應鏈,選擇大陸擴建,就近有優秀且豐沛的工程技術人才。但是想在中國大陸建廠并不容易,審核日漸嚴格。
國內疫情控制迅速,產業恢復快、發展快,相比眾多被疫情困擾的東南亞國家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此外,半導體行業生態愈加活躍,在一二級市場,國家大基金二期、高瓴資本、高毅資產等投資機構,比亞迪等知名企業紛紛布局半導體賽道。
截至7月6日,已有90家半導體企業進入A股IPO程序,分布于半導體設計(60家)、設備(11家)、材料(8家)、軟件(6家);封測和測試(3家)、零部件(2家)等產業鏈類別。
國內半導體發展迅速,但總體來說,我們所需要的是真正的“國產化”,是自己能夠控制的產能產線,目前來看似乎還有一定的難度,如一些高端設備進口進不來,自研又需要攻克良多難題,這背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微信公眾號